《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下)》转载请注明来源:破风文学51pfwx.com
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让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艺术创作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能动反映。由于艺术创作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通过其艺术种类的承载形式,能够以艺术特有的形象性和审美性来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之间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中睿智的心智历程和美学潮流,运用生动感人的主体形象,展示丰富的人生和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大至天体、宇宙、精神世界,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传播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审美可以促进人们对于无穷宇宙和繁复多样的自然现象的探索和追求。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出人们在艺术欣赏、接受这一过程中,受到艺术作品形象和内涵的联想与感知,在艺术接受者内心引起真、善、美的思索并得到启迪,在真实生活中找到榜样,对于事务的看法和认识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以艺术作品或者是复制品为媒介,在有经验并受过系统训练的艺术家、媒体评论员、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使接受者感受与领悟博大深厚的艺术人文精神。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以情感人”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方式之一。以情感人,是利用艺术作品鲜明的主体形象,通过艺术接收过程中的联想和移情,在艺术受众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或者是情感上不谋而合。艺术作品通过主体形象来承载艺术家的内心情感,通过艺术技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展现艺术作品背后不可言说的意味,在观者的体验和感悟中发现作品中的情景,这是欣赏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感动观者,让观者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以情感人在电影中是最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方法。放映中国解放战争的宏大影片如《开国大典》《三大战役》等等都是运用最鲜活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对于战争场面的把握和对于人物细节以及心理的描绘,生动地为广大观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的坚毅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人民的热情和战争的残酷。许多观者在结束观影后动情而泪下。
“潜移默化”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方式之二。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体悟,往往不是瞬间的直觉感应,而是在体会中潜移默化的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进而影响个人的思想情趣和状态。在庄子笔下,赞美庖丁神遇而解牛,津人操舟而为神,梓庆志四肢而为镬,描述了他们超越实用功利后出神入化的审美创作过程,并认为这是主体长期的实践和潜移默化的体悟而达到的境界。如此飘逸而清净的状态只有在庄子笔下的人物用最平常的劳作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另一个境界。
寓教于乐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很多艺术家以及艺术批评者、观赏者极力要达到的状态。“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寓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一状态说明艺术审美活动和社会各个环节,如文化、政治、经济发生关联,并对艺术观者的内心以及生活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艺术审美可以达到这个层面,百姓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则有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审美娱乐作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林之满,萧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破风文学51pf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