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转载请注明来源:破风文学51pfwx.com
95.务实求发展,小虾变蛟龙
——1992年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正式宣布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这时的新加坡地狭人多、人口密集,既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无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畸形单一。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政府面对残酷的现实毫不气馁,发挥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以务实的态度,分析国内状况和国际形势,积极引进外资,制订出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首先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基础;第二,适时地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第三,审时度势,调整、深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后,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集中发展服务业。终于,新加坡从一只弱小无援的小虾成功地变成亚洲的一条蛟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1)务实求发展
新加坡不大,国土面积仅618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17万(1992年数据)。既无矿山又无农田;几条小河最长的也不过15公里,而且无鱼可捕,利用价值极小;饮水要靠马来西亚提供。所以,当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预言,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的新加坡将很难生存下去。然而,李光耀却不气馁。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们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形势。他们在仔细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这两个在人口和面积上与新加坡相似的小国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却相当乐观:新加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完全可以实现繁荣和强大。
当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加坡工业落后,仅限于对转口产品的初级加工工业和为港口服务的机械、车船修理等小型工业,经过二次大战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整个新加坡满目疮痍。
新加坡面临几乎没有工业又缺乏发展条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计才有着落;只有解决了人民生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发展才有保证。而要求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则必须改变殖民的、畸形的经济结构。由单一型经济发展成多元化经济结构。在这种认识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实行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多元化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
1959—1967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新加坡政府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为重点,以此来改变单纯依赖于转口贸易的畸形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国民经济,并藉以解决就业问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戈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破风文学51pf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